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6 09:13:40  浏览:922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环保局 国家档案局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1988年11月18日,国家环保局、国家档案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保护档案(以下简称环保档案)工作,科学地管理和充分地发挥环保档案在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环保档案主要指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机构在环境管理、监测、科研、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等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环保档案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把环保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
第四条 各单位应集中统一管理环保档案。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保证环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现环保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五条 各单位环保档案库(室)的建设和环保档案管理所需仪器、设备及装具等的购置经费按有关规定从相应的资金渠道解决,不足部分可在环保补助资金的20%部分中列支。

第二章 环保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环保档案工作,业务上受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地区环保档案工作,业务上受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第七条 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立档案处;市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档案工作人员;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直属机构(含派出机构),也应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档案机构,或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第八条 各单位档案机构或档案人员的基本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统一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
3.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4.协助和指导本单位的文书部门、业务部门对所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积累、整理、归档。
第九条 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除履行第八条所列职责外,还应对环境保护系统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即:拟定环保档案管理法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环保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召开环保档案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
环境保护系统档案干部的培训;协调本部门与有关部门间的环保档案业务等。
第十条 各单位应配备有一定政治思想水平、热爱档案事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档案工作。
环保档案管理干部属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和晋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档案工作人员要忠于职守,认真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刻苦钻研业务。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规定,维护环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十二条 对于积极贯彻执行本规定,对环保档案事业有突出贡献,在环保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于违反本规定和国家有关档案法规,造成环保档案损毁、丢失、泄密或擅自提供、复制以及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环保档案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三章 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和归档
第十三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把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环境保护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
第十四条 一切工作人员职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是公务活动的记录,必须定期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整理、立卷,并移交档案部门或者档案工作人员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拒绝归档。
第十五条 归档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都应当做到书写材料优良、字迹工整、图象清晰、签字手续完备。
第十六条 科研课题、基建工程和其他工作任务等,在完成和告一段落后,承办单位应将所形成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按照本规定附表所列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密级划分加以系统整理并归档。
第十七条 各单位在对每一项工作任务、科研成果、基建工程或其他项目进行鉴定、验收时,要有档案部门参加,对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验收。未经档案部门验收或经检查不合要求的,不能通过鉴定、验收。
第十八条 凡是几个单位分工协作完成的环境保护科研项目或工程,由主办单位保存一套完整档案。协作单位可以保存自己所承担部分的档案正本,但应将副本或复制本送交主办单位保存。

第四章 环保档案的管理
第十九条 各单位应依照《全国环境保护档案分类大纲》进行环保档案的分类标引,编写总目录和分类目录。进行档案实体的分类整理和排架,组织馆藏。
第二十条 环保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凡在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永久保存;凡在一定时期(15年以内)具有利用价值的,应短期保存;凡介于以上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应长期(15年至50年)保存。
第二十一条 环保档案的保管必须有专用库房,要有防盗、防火、防晒、防虫、防潮、防腐蚀等安全措施。应定期检查环保档案的保管状况,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要及时修复。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定期对环保档案的保存价值进行鉴定。由本单位环保档案、科技、保密等部门的人员组成鉴定小组,在单位主管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销毁。
按要求把应当进馆的档案及时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第二十三条 单位撤销或变动时,环保档案要妥善保管,经主管机关或单位领导人批准后,向接收单位移交,人员调动工作时,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不得擅自带走。

第五章 环保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二十四条 环保档案部门应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搞好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加工,积极、主动开展环保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环保档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二十五条 环保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提供环保档案利用的各种制度。借阅和复制环保档案要有一定的批准手续,提供保密档案要严格按照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借用环保档案者应负安全和保密责任。不得擅自转借,不得折叠、剪贴或抽取、拆散档案,严禁在环保档案上勾画、涂抹、填注、加字、改字等。
第二十七条 环保档案可以有偿提供,收费的范围、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公布施行以前,已经整理的环保档案,可以维持原状,也可以根据本规定的要求逐步进行调整。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密级划分表
------------------------------------------------------------------------------------------
类 别 | 归 档 范 围 |期 限|密级|备 注
----------|--------------------------------------------------------|------|----|------
| | 综合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及其审批颁发文件材料 |永久 | |
|环 |--------------------------------------------------------|------| |
0 |境 | 制订的依据、基础材料、论证材料 |长期 | |
|政 |--------------------------------------------------------|------| |
|策 | 环委会机构沿革、人员组成及变化 |永久 | |
|法 |--------------------------------------------------------|------| |
|规 | 环委会例会、工作会议计划、工作计划等材料协调国务院 |短期 | |
| |有关部门关于环保业务的文件、信函 | | |
|----|--------------------------------------------------------|------|----|------
环 |环 | 环境标准管理法规、工作规划、计划。环境质量标准、污 | | |
|境 |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标准物质标准、仪器 |永久 | |
|标 |设备标准和技术规范及审批颁发文件材料 | | |
|准 |--------------------------------------------------------|------| |
| | 制定的依据、背景、基础材料 |长期 | |
|----|--------------------------------------------------------|------|----|------
| | 环境规划、计划、投资、信息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综合 |长期 |秘密|
|环 |性中长期环境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审批颁发文件材料 | | |
|境 |--------------------------------------------------------|------|----|
|规 | 制定的依据、基础、论证材料 |短期 | |
境 |划 |--------------------------------------------------------|------|----|
|计 | 基建投资、拨款和物资计划 |永久 |机密|
|划 |--------------------------------------------------------|------|----|
| | 环境预测工作资料 |长期 | |
------------------------------------------------------------------------------------------
------------------------------------------------------------------------------------------
类 别 | 归 档 范 围 |期 限|密级|备 注
----------|--------------------------------------------------------|------|----|------
|环 | 环境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等法规及制订的依据材料、审批、 |长期 | |
|境 |颁发文件材料 | | |
|统 |--------------------------------------------------------|------|----|
|计 | 环境统计年度报表、年报、统计公报、统计分析资料 |永久 |机密|
| | |长期 | |
|----|--------------------------------------------------------|------|----|------
|建 |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规、办法以及制定的依据、基础材料、 |长期 | |
管 |设 |审批颁发文件材料 | | |
|项 |--------------------------------------------------------|------| |
|目 | 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同时”把关材料(包括初步设计环境 |永久 | |
|环 |保护篇章审核、环保设施的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材料) | | |
|境 |--------------------------------------------------------|------| |
|管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长期 | |
|理 | | | |
|----|--------------------------------------------------------|------|----|------
|排 | 排污收费管理制度、办法及审批颁发文件材料 |永久 | |
|污 |--------------------------------------------------------|------| |
|收 | 排污收费财务报务、排污收费使用情况调查材料 |长期 | |
|费 | | | |
|----|--------------------------------------------------------|------|----|------
|有 | 有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法规及制定的依据、审批、颁发文 | | |
理 |毒 |件材料 | | |
|化 | 有毒化学品的登记和管理材料 |长期 | |
|学 | 有毒化学品名录、有毒化学品通知书、通报 | | |
|品 | | | |
|----|--------------------------------------------------------|------|----|------
|纠纷| 环境纠纷、事故处理材料,包括领导指示、来往函件、仲 | | |
|与 |裁意见、纠纷事故原因、采取的措施、达成的协议 |长期 | |
|事故| | | |
|----|--------------------------------------------------------|------|----|------
|会 | 环委会、环保局工作会议、专业会议等会议材料(包括会 | | |
| |议通知、名单、日程、领导讲话、会议文件、交流材料、总 |永久 | |
|议 |结)、印发会议纪要及会议文件的通知 | | |
------------------------------------------------------------------------------------------
------------------------------------------------------------------------------------------
类 别 | 归 档 范 围 |期 限|密级|备 注
----------|--------------------------------------------------------|------|----|------
0 | | | | |
环境|议会| 领导人讲话录音带、录像带、照片 |长期 | |
理管| | | | |
----|----|--------------------------------------------------------|------|----|------
|监测| 监测工作法规、规范、规划、技术方案、技术总结及审批 | | |
1 |技术|颁发文件材料; |长期 | |
|管理| 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验证材料(方案、基本数据、结论) | | |
环 |----|--------------------------------------------------------|------|----|------
|监测| 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监测年鉴、环境质量公报、报 | | |
境 |数据|表、函件,监测数据库软盘及打印出的数据、统计结果、结 |永久 |机密|
|管理|论、成文。 | | |
监 |----|--------------------------------------------------------|------|----|------
|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合同、评价计划、评价方案、专题报告、综 | | |
测 |质量|合报告 | | |
|分析| 审批文件材料 |长期 | |
|与评| 实施效果材料 | | |
|价 | | | |
----|----|--------------------------------------------------------|------|----|------
2 |污染| | | |
污染|源调| 综合性污染源调查计划,调查结果及分析评价资料 |永久 |机密|
源调|查 | | | |
查与|----|--------------------------------------------------------|------|----|------
环境| | 环境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及审批颁发文件 |长期 | |
污染|环境|--------------------------------------------------------|------|----|------
及其|污染|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资料、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及效果 |长期 |秘密|
防治|及其|--------------------------------------------------------|------|----|------
|防治| 污染治理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调查、排污许可证、 |长期 | |
| |海洋环境保护资料 | | |
----|----|--------------------------------------------------------|------|----|------
3 | | 自然保护政策和法规、自然保护区规划及制定的依据、审 | | |
自 | |批颁发材料;各种自然资源现状材料、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 | |
然 | |材料;动植物名录;农药对环境影响的安全评审材料 |长期 | |
保 | | | | |
护 | | | | |
------------------------------------------------------------------------------------------
------------------------------------------------------------------------------------------
类 别 | 归 档 范 围 |期 限|密级|备 注
----------|--------------------------------------------------------|------|----|------
| | 科技工作计划、研究方案,科研计划及计划任务书或合同 |长期 |秘密|
4 | |书、协议书,科研实验记录、技术总结、结论和论文专著 | | |
环 | |--------------------------------------------------------|------|----|
境 | | 科研成果的鉴定材料(证书、成果、报告简表、图纸、底 |永久 | |
科 | |图、照片、底片等) | | |
学 | |--------------------------------------------------------|------| |
研 | | 成果推广应用(包括转让合同、专利等)和反馈信息材料; |长期 | |
究 | |成果奖励材料,有关科研形成的文件、报告及重要信函等 | | |
| |--------------------------------------------------------|------| |
| | 中断未完成科研项目的专题报告 |短期 | |
----|----|--------------------------------------------------------|------|----|------
| | 已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设计技术方案;已批准的扩大设计、 |大中 | |“三同
| |设计审查批复意见;已批准的预、决算及竣工档案材料(竣 |型定 | |时”项
5 | |工图、事故处理报告、隐蔽工程记录及验收报告等) |永久 | |目只归
工 | | |小型 | |环保工
程 | | |定长期| |程部分
建 | |--------------------------------------------------------|------|----|------
设 | | 自身基建工程用地批件、总体布置及设计方案、审批文件、 | | |
| |施工图、竣工图,预、决算、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审批 |永久 | |
| |文件、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记录等 | | |
------------------------------------------------------------------------------------------
|宣 | 宣传工作规划、计划、总结;环境保护宣传提纲及重点; | | |
6 | |环境保护宣传材料及宣传环境保护影视片;各种形式的环境 |长期 | |
宣 |传 |保护宣传活动材料(纪念会、庆祝会、表彰会、新闻发布 | | |
传 | |会、记者招待会等);环境保护报纸、杂志 | | |
教 |----|--------------------------------------------------------|------|----|------
育 |教 | 教育工作规划、计划;岗位培训、环境保护专业教育、业 | | |
| |余教育资料;科普工作资料;证书、学历证明、岗位证书; |长期 | |
|育 |教材 | | |
------------------------------------------------------------------------------------------
------------------------------------------------------------------------------------------
类 别 | 归 档 范 围 |期 限|密级|备 注
----------|--------------------------------------------------------|------|----|------
| | 外事工作规划、计划、规章;对外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资 | | |
7 | |料;出国团组(个人)报批、考察、报告、函件等资料;合同、|长期 | |
外 | |协议、备忘录;国际会议资料;国外带回资料 | | |
事 |----|--------------------------------------------------------|------|----|------
| | 会见外的请示、批复、谈话记录等。 |永久 | |
----|----|--------------------------------------------------------|------|----|------
8 | | 购买仪器设备图纸、说明书,技术条件、操作规程、合格 |长期 | |
设 | |证、开箱记录。调试记录、性能鉴定、使用、检验记录 | | |
备 |----|--------------------------------------------------------|------|----|------
仪 | | 自制仪器、设备图纸、工艺流程、工艺设计、数据文字材 |长期 | |
器 | |料等、对重要仪器、设备事故的调查及处理材料 | | |
----|----|--------------------------------------------------------|------|----|------
| | 机关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关各类会议记录,值 | | |
|文 |班日记、领导工作日程安排,重要来往信函、文件,文件处 |长期 | |
9 | |理规章,信防资料,档案管理法规、制度、规范。保密、保 | | |
综 | |卫重要材料 | | |
|秘 |--------------------------------------------------------|------| |
| | 中央、国务院文件,办理提案材料 |永久 | |
|----|--------------------------------------------------------|------|----|------
|财务| 财会档案 |长期 | |
|----|--------------------------------------------------------|------| |
|行政| 固定资本档案 |长期 | |
|----|--------------------------------------------------------|------|----|------
| | 劳动工资计划、年报、季报 |长期 |秘密|
|劳 |--------------------------------------------------------|------|----|
|动 | 干部任免、调动、考核、考试、考绩材料,职称评定材料, |长期 |秘密|
|人 |干部年报 | | |
合 |事 |--------------------------------------------------------|------|----|
| | 人事档案、科技干部档案 |永久 |机密|
|----|--------------------------------------------------------|------|----|------
|党 | 党务工作计划、总结、党务工作会议记录,党、团员发展 |长期 |秘密|
| |计划 | | |
|群 |--------------------------------------------------------|------|----|
| | 纪检档案资料 |永久 |机密|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经济贸易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对外经济贸易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1992年3月28日,对外经济贸易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内部审计监督,保护国家财产,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以下简称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对外经贸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对外经贸系统大、中型企业,财务收支金额较大的事业单位,国家审计机关未设派驻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市、州、盟)以及业务量较大的县级对外经贸行政部门。
第三条 对外经贸内部审计应从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监督检查与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外贸管理体制,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四条 对外经贸内部审计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含承担审计工作的机构,下同)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有关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派驻机构和上级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 审计署驻对外经济贸易部(以下简称经贸部)审计局负责组织指导经贸部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并负责对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省、地(市)两级经贸行政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国家审计机关派驻的审计机构,负责指导本地区经贸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指导所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六条 经贸部各直属企业、财务收支金额较大的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设独立的审计处(室)或专职审计人员,在本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对本单位和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并负责组织本企业(单位)系统各级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
第七条 各企业所属的省级分公司,事业单位所属的二级经费预算单位,根据需要设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在本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对本单位和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贸厅(委、局),凡国家审计机关未设派驻机构的,其按地方政府规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厅长(主任、局长)领导下,对本厅(委、局)和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并负责指导本省(区、市)对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和下级经贸行政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负责对部直属企业和事业单位设在本省(区、市)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
第九条 省(区、市)直属经贸企业,财务收支金额较大的事业单位,按地方政府规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在本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第十条 各地(市、州、盟)经贸行政部门,按地方政府规定设内部审计机构,县级对外经贸行政部门,按地方政府规定,视工作需要,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对本部门和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各地(市、州、盟)经贸行政部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对省属经贸企业设在本地区的经贸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

第三章 内部审计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第十一条 对外经贸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范围内的下列事项进行审计监督:
(一)对外贸易计划、对外经济计划、财务收支计划、外汇收支计划、信贷计划和经费预算及对外经济贸易合同、协议的执行及其结果。
(二)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合作业务、利用外资、融资业务、包装储运业务、内销及调拨业务及其他主要业务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三)各项财务收支、外汇收支、援外资金、受援资金、留成资金、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和使用情况。
(四)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五)国家和企业的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及其管理情况。
(六)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正确、合规、合法性及财务基础工作。
(七)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
(八)所在单位领导交办的和上级内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的各种固定资金投资项目,在境内、外兴办独资企业、联营、合营、合作经营企业等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经营管理情况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所在单位的规定,可以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审签制度。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按审计职责分工,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经理(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审计监督。

第四章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
第十五条 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参与研究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的经营决策和投资方案;对正在执行中的制度、决策、方案作出评价和鉴证,提出修订或改进的建议。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有权要求所在单位的有关职能机构和下属单位报送有关经济方面的计划、预算、报表、文件和资料。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有下列监督检查权:
(一)检查计划、凭证、帐簿、报表、资金、财产和债权、债务,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参加有关会议、召开与审计有关的会议。
(三)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
(四)提出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责成被审计单位制止、纠正和处理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并限期改正。
(五)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的决定。
(六)对阻挠破坏内部审计工作和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直接责任者和有关领导人责任的建议。
(七)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人员,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八)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或同时向国家审计机关反映。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可以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经济处理、处罚的权限。

第五章 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第十九条 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上级部署和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具体情况,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后,拟定审计工作方案付诸实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应报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备案,并抄报当地对外经贸部门的内审机构或国家审计机关派驻的审计机构,对外经贸行政部门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抄送同级国家审计机关。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计划,上级交办的事项,确定具体审计对象。被审计单位(项目)确定后,要指定具体负责人组织审计小组,拟定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等,经本单位主管审计的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应当写明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要求和时间等,就地审计要写明审计小组负责人和审计人员名单。委托审计要写明受托单位。
第二十二条 就地审计按下列程序执行:
(一)审计小组到被审计单位要出示有关函件或证件,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如实向审计小组介绍本单位的业务活动、经济核算、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有关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合审计工作。
(二)审计小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资金、主要财务、经济指标和有关内部管理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修订进行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及人员分工等。
(三)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凭证、帐簿、报表,分析财务、经济指标,检查现金、实物、查阅有关经济合同、文件、资料、向有关人员调查,参加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议等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做出详细准确的记录,编制工作底稿,对所审查的业务内容,进行初步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应写明其内容、性质、资料来源,提出纠正、处理或进一步查证核实的意见。
(五)向有关人员调查时,审计人员一般应有二人在场,并记录谈话内容,经被调查人核阅签字,或者要求被调查人写出书面材料,经本人签字后交审计人员。
(六)审计人员参加有关会议时,应对涉及审计事项的内容做出记录;必要时,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议记录材料。
(七)审计人员对作为证明材料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可以复印复制,必要时,征得被审计单位领导同意后,可以现场拍照、录相、并要求有关单位签证。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报送审计、委托审计等审计方式。
第二十四条 审计结束时,审计小组应当写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项目)名称、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评价和结论、处理意见和建议。审计评价和结论必须实事求是,并附有完整的证明材料和有关资料。对问题定性要准确。提出的处理意见要适当。审计报告由审计小组负责人签字。
审计报告需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限期内提出书面意见,并随同审计报告一并上报。
审计小组的审计报告和委托审计报告分别由派出的审计机构和委托的审计机构审定,审定审计报告时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经审定的审计报告报送本单位领导。
第二十五条 根据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如按财务隶属关系收缴被截留的利润、调整帐务处理等)。审计结论和决定,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后,连同审计报告以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执行。同时,抄送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同级国家审计机关。必要时,审计结论和决定可抄送其他有关机关协助监督执行。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构。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情节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应向其主管部门提出给予经济或行政处分的建议,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二十六条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持有异议,有权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或国家审计机关的派驻审计机构(下同)提出复审申请。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接到复审申请之日起的15日内开始进行复审。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署驻经贸部审计局的复审结论和决定,为终审结论和决定。终审结论和决定应以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和原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对终审结论和决定仍有不服,可向终审机构或其上级内部审计机构申诉。在被审计单位申请复审期间,原审计结论和决定照常执行。当复审结论和决定改变或部分改变原审计结论时,被审计单位自接到复审结论和决定之日起,改按复审决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应对已经审计过的单位进行后续审计。当审计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某些审计对象或某些单位中的某些审计项目进行连续审计。
第二十八条 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办理的每一审计事项,都必须建立完整的审计档案。审计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经批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通知书;
(二)审计工作方案;
(三)审计工作记录;
(四)审计事项的调查记录、证明材料和证据资料;
(五)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和决定。
第二十九条 审计档案必须按规定妥善保管。审计过程中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会计和业务资料文件等,审计人员负有保密责任,除按规定向本单位领导和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报告外,不得向任何无关单位和个人泄露,违者按国家保密法规处理。

第六章 内部审计人员
第三十条 对外经贸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勤奋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守机密。
(三)具有必要的审计、财会专业知识,能够检查、分析会计项目,并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处理建议的能力。
(四)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五)掌握一定的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和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六)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适应检查外文帐目的需要。
各级内部审计人员应有适量的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等业务骨干。
第三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按干部的管理权限的规定任免;各级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事先征得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的同意。

第七章 奖惩
第三十三条 对内部审计成绩显著的部门和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对揭发、检举违反财经纪律,抵制不正之风,保护国家财产有功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 对阻挠、破坏审计人员行使职权的,对打击报复检举揭发人和审计人员的,对拒不执行决定,甚至诬告、陷害他人的,都应由有关审计机构报部门或单位领导批准,责成肇事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按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者和有关领导人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三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泄露机密、以权谋私、玩忽职守、营私舞弊或挟嫌报复的,应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业务上由经贸部或地方各级经贸行业部门归口管理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其内部审计工作,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对外经济贸易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对外经济贸易部1986年8月23日颁发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的通知

司法部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已经2010年12月24日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贯彻执行情况,请及时报部。

司 法 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

1、充分认识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的重要意义。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对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增强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为契机,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

2、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人民调解法。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要深入学习人民调解法,掌握人民调解法的立法精神和各项规定,做到准确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正确执行法律。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切实组织好人民调解法学习培训工作,为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奠定牢固基础。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人民调解法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宣传人民调解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为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全面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的各项要求。人民调解法内容完备、要求明确,要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全面贯彻、严格执行人民调解法,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坚持人民调解的本质特征和工作原则,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正确方向。要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规范人民调解程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要把握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优势和作用。要切实履行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有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发展。

二、积极推进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

4、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全面建立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结合企业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鼓励和帮助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作用。积极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沟通协调,着重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5、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村(居)和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在自然村、小区、楼院、车间等设立人民调解小组开展调解工作,也可以在机关、单位等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特定的民间纠纷。

6、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村(居)、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由“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或者所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或者所在企业事业单位名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两部分内容依次组成。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由“所在市、县或者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特定区域名称或者行业、专业纠纷类型”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三部分内容依次组成。

7、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严格按照法定条件推选、聘任人民调解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收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积极开展法律政策、职业道德和调解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大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8、全面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广泛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底数情、情况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依法及时、就地调解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防止纠纷激化。认真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9、努力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在做好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同时,积极在征地拆迁、教育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扩大人民调解覆盖面。

10、着力化解重大复杂疑难民间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着力化解本地区多年积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人民调解专项活动,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深入。对于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加强督促指导,亲自参与调解,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四、规范开展人民调解活动

11.完善人民调解受理方式。当事人书面申请调解的,应当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口头申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填写《人民调解受理登记表》。对于排查中主动发现的、群众反映的或者有关部门移送的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主动进行调解。对于不属于受理范围的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请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2.依法开展调解活动。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应当严格遵循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主动告知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耐心听取当事人对纠纷事实的讲述,深入讲解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帮助当事人认识其在纠纷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纠纷激化。

13、规范人民调解协议。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有给付内容且非即时履行的,一般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由人民调解员填写《人民调解口头协议登记表》。

14、督促当事人履行人民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并填写《人民调解回访记录》。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督促其履行。发现人民调解协议内容不当的,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再次进行调解达成新的调解协议。

五、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5、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建立完善学习培训、社情民意分析、重大纠纷集体讨论、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及档案管理等制度,逐步形成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体系。

16、加强人民调解统计报送工作。要全面、及时地对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人民调解员调解每一件纠纷,都应当填写《人民调解员调解案件登记单》。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按期填写《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汇总登记表》,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报送《人民调解组织队伍经费保障情况统计表》、《人民调解案件情况统计表》。

17、规范人民调解卷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应当制作调解卷宗,做到一案一卷。调解卷宗主要包括《人民调解申请书》或者《人民调解受理登记表》、人民调解调查(调解、回访)记录、《人民调解协议书》或者《人民调解口头协议登记表》等。纠纷调解过程简单或者达成口头调解协议的,也可以多案一卷,定期集中组卷归档。

六、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18、依法全面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19、大力开展人民调解队伍培训工作。省级、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培训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干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人民调解员任职培训,每三年完成一次人民调解员轮训。

20、推动落实人民调解工作各项保障政策。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好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协调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单位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推动落实人民调解员的表彰奖励、困难救助、优待抚恤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1、进一步强化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司法所要切实履行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指导职责,帮助有关单位和组织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调解活动;维护人民调解员合法权益,协调解决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发展。

22、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协会的作用。司法行政机关要依法指导人民调解员协会开展工作,支持人民调解员协会充分履行组织会员学习、总结交流经验、开展理论研究、维护会员权益等职责,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调解员努力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